如何才能始终葆有创造本能?丨新书推荐

1994年,人工智能专家斯图尔特·罗素和彼得·诺维格在《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中指出:“当工程师和发明家停止模仿鸟类,开始使用风洞并学习空气动力学时,人类对‘人工飞行’的探索才算是取得了成功。”

今天,AI开始模拟人类思考,人类如何才能始终葆有“主动构思新世界”的冲动,避免工具理性对创造本能的消解。本次“新书压卷”栏目精选了多领域启发性著作,旨在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思考空间


第一等好事


undefined


本书选取了当下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通过摄影镜头和文字展示了他们的书房奥秘和教学风采,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历程和人生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可以了解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智能简史


undefined


AI如今能模仿莎士比亚的文风作诗,能自动驾驶汽车,甚至通过司法考试。然而,现代AI系统仍存在巨大局限——人类大脑轻而易举完成的认知壮举,AI至今无法复现。AI企业家麦克斯·班尼特论断:答案深藏于人脑进化的10亿年历史中,“我们站在人类智能发展史上第六次突破的悬崖边上,即将掌控生命起源的过程,并孕育出超级智能的人造生命体”。


冷战的故事



我们仍然生活在冷战这个大时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原有的“主义之争”正在被“身份政治”取代,“我们”和“你们”也变成了族群之别、肤色之分、文化之异,许多国家之争也早在冷战时期就埋下了种子,冷战的逻辑仍在延续。回顾冷战,看到其偶然和必然,我们或许可以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牛奶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牛奶不过是在最近200年来才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宠儿。从古代象征生命与神圣,到中世纪的精神食粮,再到近代工业化、科学化浪潮下的营养必需品和全球商品,牛奶令人惊讶的历史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我们现在和过去与食物的关系


天才神话



你可以从一个社会所认定的“天才”身上看出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能揭示出它所忽视、排斥以及容忍的群体。Helen Lewis将深刻的报道和轻松的笔触相结合,探讨了“天才”这一概念如何塑造及扭曲了我们对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不确定性的艺术



我们的饮食有多危险?有多少运动属于运气的范畴?如当局将特定事件归类为“极有可能”时,这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很难知道如何正确权衡所有这些未知因素。在本书中,Spiegelhalter用生动的笔触探讨了不确定性的模糊科学,展示了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处理不确定的事情,从而在一个充满令人费解的变量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制造万物



本书献给对世界隐性运作感兴趣的读者。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除非赤身裸体飘浮在太空中,否则我们无法不接触制成品,包括家具、服装,甚至食物。然而,这些事物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过程几乎是看不见的。Tim Minshall追溯了日常用品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交付,最终抵达消费者手中所走过的令人惊讶的道路。


休息中的大脑


undefined


我们总被告知要充分利用时间、加倍努力工作、停止拖延。但如果所有这些建议都是错的,让大脑休息、无所事事反而能改善生活呢?Joseph Jebelli融合科学依据、个人经历以及实用可操作的建议,证明了当我们将大脑从不断追求成就的需求中解放出来时,大脑的“默认网络”就会自行启动,工作效率和健康愉悦可以和谐共存。


本文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4期,

订阅全年刊或三年刊

享独家优惠

扫码订阅→